
专题140-夫妻共同人格?
专题140-夫妻共同人格?
共同人格,也叫婚姻共同人格,最早是由美国精神分析治疗师迪克斯(Dicks,1967)提出,指一对伴侣或夫妻在潜意识中互相选择了对方,共同创造并维持着某种互动模式。这时候,伴侣双方不仅是两个人,也可以看做两人合力呈现的一个联合人格。
共同人格的发展,一方面会受到各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一方面又影响着下一代的人格发展,所以,只有捋顺阻碍或捆绑着它发展的家庭遗留问题,让共同人格更成熟和完善,才有可能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更好地成长。
比如,表面上,一对夫妻可能因为意见分歧才不断争吵,但在潜意识中,他们可能都因为各自原生家庭的影响而抗拒亲密,或是需要攻击对方,借此来重新经历自己熟悉的关系模式,虽然这些模式本来是自己意识层面想要避免的。
也许你会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为什么在恋爱婚姻中越是想逃避父母的关系模式、却越是会重蹈覆辙呢?这是因为: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心理学上重要的概念——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指的是:一个人把在某个重要他人身上感受到的情感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去,另一个人接受到这个信息后,在某种压力之下,真的会变成投射的人认为的那个样子,于是投射的人就证实了他最早投射出来的那些内容是真实的。
比如,一个在缺少男性力量的家庭中的女孩,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缺少体验男性对家庭支撑的机会,于是她学会了”女性必须自强,自已帮助自己”这样的人生信条。因为一直缺少依赖、信任或从男性那里获得帮助的经验,当她长大成人或结婚之后,无意识中她会感觉自己的丈夫是靠不住的,她必须依靠自己努力奋斗来照顾好自己。她可能用很多行为方式将“丈夫靠不住”这个信息投射到丈夫身上去,比如她努力奋斗,让自己的能力很强;或者丈夫不管做什么,她都觉得不满意,从而削弱丈夫在家庭中的功能;或者当她在生活中遇上困难时,她不相信丈夫可以帮到她;再或者丈夫所取得的成绩她无意识中会否认其价值等等。慢慢地,丈夫真的就成为了一个对家庭没什么帮助的人,因为丈夫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被妻子看到并认可。于是她就越发感到无法依赖丈夫的恐惧,也就越加努力地发展自己,丈夫被再一步削弱,这就完成了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妻子将她“得不到照顾和帮助”的恐惧投射给丈夫,丈夫在一个能干的妻子面前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当他不管怎么样都无法满足妻子的期待时,于是他放弃了属于自己的部分功能,进而妻子在这个关系中感受到丈夫真的是靠不住的,她的预期便成为了现实。
当妻子将父亲的“懦弱无能”投射到了丈夫身上,所以丈夫也真的越来越像父亲了。另一方面,妻子对母亲的内摄性认同即把母亲身上的东西内化进来变成自己的,又让她成为了自己本不想成为的母亲的样子。虽然母亲暴躁的情绪让她害怕和厌恶,但却无意识中却吸纳了母亲的这部分,原因是我们小时候即使对父母不良行为做了反向认同,也由于是行为层面的,内部认知并未改变,原因很简单,小孩无法理解大人的情感,于是长大后在婚姻关系中就会慢慢成为了她。
所以,我们常说:婚床上躺着的不是两个人,而是六个人、甚至更多。亲密关系能引起无限的期待,也能搅动最深沉的混乱。要避免混乱的代际传递,就需要理清双方存在哪些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把婚姻看成一门共修课,在保持适度距离时,彼此陪伴,在关系中修炼属于双方的成熟有力量的共同人格,更好地抵御人生的风雨。
杨绛的《我们仨》中有一个细节:杨绛生完孩子还住在医院,钱钟书来了,对她说家里的门轴坏了,他不知道怎么修。杨绛轻松自在地回答道:“不要紧,我会修。”
可能在很多女性看来,钱钟书这样的表现是有些不够大气和“男人味”,甚至有的女性就会因为一个芝麻大的事而联想到自己是不是嫁错了人。在我看来,如果伴侣中的其中一个,表现出脆弱、问题,甚至犯下过错时,另外的一个,不是去指责批评或争辩谁是谁非,也不是去怀疑这段关系是否正确,而是看看我有哪些资源,可以给到对方回应,去一同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穿越爱情和婚姻中的各种问题,形成积极的共同人格,帮助双方达成自我的完整性,彼此欣赏,和伴侣一起成为更好的“我们”。
愿天下所有夫妻恩爱和谐,白头到老。
宝鸡乾康心理15877508512